鲍勃·迪伦:没法讨论也难以复制的天才
文|汪兆骞
鲍勃·迪伦获第109届诺贝尔文学奖
2016年10月12日,瑞典文学院公布了第一百零九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唱作人、诗人,七十五岁的鲍勃·迪伦,又让入围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苦等了一年。
很少有人想到这个结果,但没人对此产生质疑,因为迪伦是近十多年知名度最高,拥有听众最多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有足够的力量,况且,早在1996年和2006年,他曾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鲍勃·迪伦是以创作的大量歌曲本身就是流传甚广的诗歌,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美国诗坛怪杰“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堡,对迪伦的歌词极为赞赏,称他为“最棒的诗人”。他曾特意写了一封推荐信给瑞典文学院,提名鲍勃·迪伦角逐诺贝尔文学奖,信中说:
虽然迪伦作为一个音乐家而闻名,但如果忽略他在文学上的非凡成就,那么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事实上,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先生的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
1963年演出
迪伦的艺术创作中,以“书”的形态出现的极为罕见,只有一本他历时三年,苦苦在打字机上,伴以单调的声音,亲手敲出的回忆录《编年史》,记录了他人生志得意满或消沉彷徨的经历,“让人惊讶”。迪伦与靠书来传播自己的思想和美学观念的作家不同,他是:
把诗歌的形式以及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融入到音乐当中,他的歌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对民权、世界和平、环境保护以及其他严重的全球问题的关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评价)
瑞典文学院在当年11月16日向世界宣布,他们收到鲍勃·迪伦的信函,因其有其他要事,无法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并强调能获奖相当荣幸。
因故缺席颁奖会的人绝非迪伦一人,但失去一个世界级歌手领诺贝尔文学奖,错过聆听他可能在金碧辉煌的大厅放声唱歌的机遇,的确让人感到遗憾。
1978年演出
这位自1988年6月7日,在美国加州巡演,以后每年演出一百场,迄今已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近三千场的歌手鲍勃·迪伦,在中国也颇有知名度。七十岁的迪伦于2011年4月,在台湾、北京、上海、香港连续登台演出。
在北京工人体育馆演出,是春风和畅的4月6日,成千上万的歌迷涌进现场,演出气氛极为火爆。中国听众是从1994年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知晓迪伦的,那首飘遍全世界的《答案在风中飘》深深地打动了中国观众,而演唱这首由迪伦创作的歌曲的,正是他曾经的恋人——著名女歌手琼·贝兹。
答案在风中飘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条路
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
一只白鸽要越过多少海水
才能在沙滩上长眠
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
才能被永远禁止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是啊,一座山要生存多少年
才能被冲向大海
是啊,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
才能够获得自由
是啊,一个人能转头多少次
假装他只是没看见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是啊,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
才能看见天空
是啊,一个人要有多少耳朵
才能听见人们哭泣
是啊,到底要花费多少生命
他才能知道太多人死亡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是的,敢于追求自由天性的鲍勃·迪伦,一生都在“风中飘荡”,他的歌词在建构自己的价值标准:崇尚个人自由不可侵犯,提倡追求个性和心灵解放,充满激情地表达对民权、世界和平、环境保护及其他严重的全球问题的关注。正像普利策文学奖授给他的理由:
对流行音乐和美国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以及歌词创作中非凡的诗性力量。
他的音乐真正的力量,不在是否对社会有深刻的分析,而是鲍勃·迪伦捕捉到那个时代的集体思绪,道出了人们对时代的困惑和质疑。
笔者曾经采访并为其写过乐评的中国歌手郑钧这样评价迪伦:“他让音乐真正变成表达人生观和态度的一个工具。”
中国摇滚之王崔健对迪伦的评语富有哲理且意味深长:
鲍勃·迪伦越是不代表谁,他的影响越大,那些总是想代表时代的人,越无法获得持续性的影响,那个时代过去了,他们就过去了。鲍勃·迪伦很低调,他一直在坚持演出,从他的第一首歌到现在,这中间一脉相承的音乐形式,反而给了我们深远的影响。
2011年北京演出歌迷手举鲍勃·迪伦海报
迪伦在向世界宣布:“时代变了,未来属于我们年轻人!”
鲍勃·迪伦的一生斑斓而灿然。他一直被视为20世纪和21世纪初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民谣歌手,并被认为是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的代言人。迪伦的音乐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同时代和下一代的音乐人。
美国最具影响的《时代》杂志,曾选他为21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人之一。而2016年的鲍勃·迪伦,又成为该届诺贝尔文学奖的新科状元,使他的影响又远远超过音乐版图,他已是登上世界最高的文学殿堂的纪念碑式的人物。
鲍勃·迪伦,于1941年5月24日生于明尼苏达州德卢斯城,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他的祖父母是犹太裔移民,19世纪末从立陶宛和乌克兰移民到美国。他六岁时,全家移居希宾。
少年时,他即显音乐天赋,十岁时自学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他对美术也有天分。高中时,他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其最早的录音是在1958年,在自己家录制的。
迪伦于1959年前往明尼苏达大学就读,在校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20世纪50年代,摇滚音乐在美国流行起来,他与两个好友组成“金色和弦”摇滚乐队,他任主唱。
大学读了一年,迪伦即退学,留在明尼阿波利斯的民谣圈内演出。
年轻时的鲍勃·迪伦
1961年1月的一个夜晚,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麦克杜格尔大街上,一个十六七岁的年轻人,走进临街的一家咖啡馆,对正在为生意冷清发愁的老板罗斯说:“先生,我从西部来,我叫鲍勃·迪伦,我想唱几首歌行吗?”
罗斯打量了一下面前的年轻人,他有一张圆圆的脸,身着皱巴的西装,打着领带,一只手拎着背包,另一只手握着一把吉他,罗斯同意他唱歌。
年轻人走上刚刚空下的小舞台,不紧不慢地从背包取出一个口琴和一个支架,然后一边给吉他调音,一边介绍自己:“我一直在各地旅行,现在除了这把吉他和旅行袋,其他一无所有。”
他带有浓重南方口音的话和天生活泼的表情,很快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接下来的演唱,虽然有些稚嫩,但还是给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有好几个人愿意为他提供住宿。
自此,艾伦·齐默曼这个名字就被鲍勃·迪伦取代。关于改名,众说纷纭,可靠的是,迪伦一直对自己的身世不满,平庸的犹太家庭与他一心想成为著名流行歌手的身份,太不相配。曾有人推断,迪伦因喜欢著名诗人迪伦·托马斯而改名。
而成名后的迪伦闻之,找来托马斯的诗集,读后说:“我俩的风格不一样。”
迪伦闯到纽约时,还是少不更事的青年。这里歌星云集,几乎所有美国主流唱片公司的总部都设在这个金融和文化中心。
那时,迪伦表面属于民歌的学究派,但内心有当明星的强烈愿望。他在咖啡店努力唱歌,苦练吉他和口琴。不久,他的口琴技艺自成体系,纽约音乐圈子里谁需要口琴伴奏,都会找他。
在乐坛,要想出人头地,光靠努力是不够的。上苍对这个善良的年轻人给予了眷顾。迪伦到纽约后,举目无亲。
当他得知他曾视为偶像的歌星格思里罹患亨廷顿氏症,虽尚能勉强行走,但生活已不能自理,便常到医院看望和帮助前辈。
接触久了,格思里喜欢上这个长着娃娃脸的善良的年轻人。他常对人说,“这个孩子会唱歌”。格思里在音乐界影响很大,有他力挺,迪伦的音乐之路充满了希望。鲍勃·迪伦把黑人布鲁斯唱得韵味十足,再加上他在明尼苏达时形成的独特个人风格,会让听众大吃一惊,很快就喜欢上他。
比如,他演出时总爱戴一顶很搞笑的灯芯绒小帽走上舞台。然后就用卓别林笨拙的动作给吉他调弦,这时他会说几句看似很随意,却是精心准备的笑话,听众不觉间就对这个长着娃娃脸的歌手产生兴趣,但令全场没想到的是,他会突然以历尽沧桑的粗哑的嗓子,唱起格思里的一首老歌,如天外飞仙般让听众惊讶不已。
接着,他又会即兴用口琴吹上一段纯正布鲁斯味道的独奏,听众已如醉如痴。可马上,迪伦又会讲一段笑话,或故意轻松与台下的人闲聊几句。听众兴味正浓时,他却又开始引吭高歌,让听众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欲罢不能。就这样,迪伦在纽约有了大量的“粉丝”。
在纽约,正式演出要办演出证。迪伦办证时,“格迪斯民歌城”老板坡科,带着他到纽约市的演员工会。办证人一看鲍勃·迪伦的出生证明,便对他说:
“你还不到二十一岁,把你妈叫来!”
迪伦回答:“可我没妈。”
“没关系,把你爸找来也行。”
“可我也没爸。”
办证人转身问坡科:“他是谁,一个杂种?”
坡科愿出面当迪伦的监护人,演出证办了下来。
这或许是人们编造的笑话,但迪伦生命中总遇贵人相助,却是千真万确的。
有了演出证,迪伦在1961年4月11日的演出颇为成功。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几家唱片公司却都将之拒于门外。迪伦只好再到咖啡馆演唱。
有一天,他的一位在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录音的朋友,缺一个吹口琴的,请他去吹一段。无巧不成书,美国音乐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音乐制作人哈蒙德,正好在迪伦吹口琴的录音现场。他一听,便断定迪伦是一块璞玉。
更富戏剧性的是,此时《纽约时报》有一篇由资深乐评人写的热情称赞迪伦那场演唱会的文章,哈蒙德在尚未听过迪伦演唱的情况下,竟与迪伦签约。就这样,迪伦成了第一位与主流唱片公司签约的新生代男民歌手。
据说,曾拒绝过迪伦的前卫公司一位雇员,在自己的抽屉里发现一张自己写的评价迪伦“此人没什么特别之处,没前途”的字条,为自己的眼拙,喝得酩酊大醉。
叙述有些单调乏味,我们可以谈谈鲍勃·迪伦的感情生活,因为这与他的音乐生活关系不浅。
少年时不安心读书的迪伦,爱看电影,电影《无因的反叛》中梳着大背头的叛逆青年,由明星詹姆斯·迪恩扮演,一下子迷住了迪伦。
为了模仿迪恩在影片中的装束,他买来黑皮夹克、牛仔裤、高腰皮靴,还求父亲给他买了一辆二手哈雷摩托。迪伦便换上这身新行头,驾着哈雷带着一个名叫埃科的姑娘,在大街上横冲直撞。十五岁的迪伦在众人眼中,是个不良的叛逆少年。那也是他的初恋。
到了1963年8月28日,鲍勃·迪伦在参加著名的大规模民权运动游行——“进军华盛顿”的过程中,与被称为“民谣女皇”的琼·贝兹同行。贝兹在这之前,曾邀请迪伦与她一起巡回演出。
鲍勃·迪伦和琼贝兹并称美国那个时代的民谣音乐“帝与后”
这次游行,美国著名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的《我有一个梦》的演讲。琼·贝兹与迪伦演唱了Only A Pawn In Their Game(《不过是他们游戏中的小卒子》)等歌曲。他俩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民权运动的代言人。
是年底,肯尼迪总统被刺杀不久,原本就对“民权运动代言人”很反感的迪伦,在国家紧急民权委员会的一个颁奖会上,带着浑身酒气,质疑了委员会的作用,从此远离了民权运动。
但是,“进军华盛顿”游行之后,琼·贝兹和迪伦却双双坠入爱河。但恋情之花仅绽放两年便凋零了。这中间没有背叛,也无抱怨。分手十二年之后,琼·贝兹为纪念与鲍勃·迪伦这段感情,特地谱出一曲《钻石与铁锈》,很快成了琼最富盛名的歌曲。
到1994年,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女友在酒吧中演唱的歌曲,就是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而演唱者,正是琼·贝兹。
后来,琼·贝兹与世界富豪才子乔布斯有过一段恋情,琼比乔布斯大十四岁。那是一段与名气和财富无关的充满浪漫和温情的恋情。最后二人成为一生的挚友。
1965年11月22日,刚刚发行专辑《重访61号公路》的迪伦,与莎拉·芬登结婚,孕育了三个子女后,于1977年6月29日宣布离异。
此前两年,鲍勃·迪伦与琼·贝兹在“滚雷”巡回演出,迪伦发行专辑《轨道上的血》,隔年又发行专辑《欲望》。离婚后,迪伦投入另一次“滚雷”乐队巡回演出。
这段婚姻结束九年之后,1986年1月31日,伴唱歌手卡洛琳·邓尼斯为迪伦产下一女,五个月后两人奉女成婚,至1992年10月离异。这段六年的婚姻,若迪伦的自传《编年史》(2001年出版)不出,鲜为世人所知。
昔日我曾如此苍老,如今才是风华正茂
鲍勃·迪伦有句名言:
昔日我曾如此苍老,如今才是风华正茂。
自21世纪以来,作为世界级摇滚、民谣大师,唱片总销量已超过一亿张的迪伦,各种荣誉和奖项翩翩而至:2000年获第七十二届奥斯卡奖最佳原创歌曲奖,2001年获第五十九届全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奖、第四十三届格莱美最佳当代民谣专辑奖,2002年入第三十届格莱美名人堂,2006年入第三十四届格莱美名人堂、获第四十八届格莱美最佳当代民谣专辑奖,2008年获第九十二届普利莱特别荣誉奖,2016年获第一百零九届诺贝尔文学奖。
这些荣誉“就像夏日的红玫瑰逐日盛开”(迪伦语录)。
鲍勃·迪伦是个天才,天才是没法讨论,也难以复制的。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1864篇文章
六根者谁?
李辉| 叶匡政| 绿茶 |韩浩月| 潘采夫| 武云溥
——
六根的朋友们
杨苡|黄永玉|黄宗英|王鼎钧|王蒙|秦岭雪|冯骥才|刘再复|郑培凯|白先勇 |江青|林希|张新颖|毕飞宇| 陈思和 |白岩松|陈晓卿 |张翎 |梁鸿 |杨葵 |曹可凡|鲍尔吉·原野|梁晓声|汪兆骞|郁钧剑|赵丽宏 |朱永新|梁衡|何冀平|王尧|肖复兴 |杨早|盛可以| 陈河|马未都| 罗雪村|周吉敏|殷健灵| 古清生|王亚彬|赵蘅| 虞金星 |孙小琪|张家鸿 |瓦刀 |汪凌|张宏明 |林莞歌|陈离| 鲁克|伍立杨| 王道 |邵天红|唐棣 |李勇 |韩歆 |柳运宠| 胡小罕 | 梁宾宾 |何频 |谭旭东 |冯杰 |何万敏|杨悦浦| 章文萍|王彤|胡妍妍|庞余亮|贝西西|沈迦|曾念群|汪家明|敢于胡乱|王国华|蒋应红|肖斌……
微信号:liugenren
长按二维码关注六根
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 李辉 著《沈从文与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