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法】弗雷德里克?肖索依
在我31岁、法比安已经5岁,而我的女儿玛蒂尔德即将出生之际,一天,我的父亲忽然变得整个人发黄。我让他去一位医生朋友那里就诊,过了几个小时,在经过几项检验之后,这位医生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检查结果不好,预后诊断更是让人心惊。猛地一下,我被抛到了“另一边”。身份从一名医生转变成了“家属”。也从一位年轻的爸爸重新变回为儿子,变回为那个曾经坚不可摧的男人身边的小男孩,但是,却被告知,这个男人从医学角度来说已经几乎死亡了。
我不记得第一个没能被自己救活的人,但是,我非常清楚地记得,没有谁能够救活我的父亲,我不能,我的所有同事们也做不到。三个月当中——在此期间他慢慢衰竭——在我所工作的部门里,在我眼前天天上演的那一切,我都用自己的肉体和生命体验到了。希望和失望。那生理上的痛苦,眼看着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可以抵御它,真是让人心如刀绞;那心理上的痛苦,对此的回应之道是少之又少。我看到,我的母亲随着她的丈夫渐渐支撑不住,也垮了下来。我看到,我的父亲抗争,放弃,再次努力,然后服从了命运。我看到,坚不可摧的男人变成了无力的患者,茫然所措,听赖他人。
此外,对我的兄弟和我来说,还有我们的恐惧,我懂得了,让一个观念逐步被接受,这需要时间。首先是要承认,他将死去。然后,接受这一事实,而不是背转身去竭力抗拒。承认自己的父亲将要死去,这是可怕的。我想,如果身为医生,情况甚至更糟。恰恰因为没有办法,所以整个家庭就指望你来做点什么。而你什么也做不了。“您肯定吗,医生?”伴随着这个问题的那眼神所表达的意思,我就此理解了。
我也学会了,不为任何目的而陪伴着他度过时光。仅仅就为了在那里,因为这让我们两个人都感到好受。我看到,握紧他的手正像所有那些治疗一样重要。还学会了,比如,在前一天还是难以接受的,但是,到了第二天,却怎样成为了必须。
我与家人一起,甚至是作为家庭的带头人,而经历了这一过程,终而了然到:至此,已经到头了。他已经不能再忍受了,他准备好了,并且,我们也是如此。有那么一天,最终的时刻到来了,所有的人都抵达同一点,仿佛一段旅行已经完成。医生们除了试着减轻痛苦之外,再不能做什么。而我们每个人以各自的方式一致承认:他有权放弃。
他体重45公斤,不再吃东西,不再能有所动作,说话费力。在我父亲的最后那些日子里,唯一幸运之处就是他有个做医生的儿子。在技术方面我唯一能为他做的事情,也只是留意让止痛治疗的计量至为精确。不过,我还可以承担起让他离开医院的责任。我们全家一起做了决定,放弃了一种新的化疗方法。我们带他回到了家。
我担负了他最后阶段的疗护,除了我,还有谁更合适呢?当然,一如既往的,有一位同事作为臂助,由此来保证自己的所为尽可能地正确。就这样度过了最后一个星期,我们尽自己之力,让牵涉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好受些。
如果没有医学的进步,我的父亲很可能会提前几个星期弃世,并且是在极度的痛苦中弃世。我们为了治好他而努力过,但没能取得效果。我们懂得如何延迟死亡的来临,也确实把死亡推迟到了生存变得无法忍受的那一刻。当人们已然过度努力地延长生命,使得生命尊严不再的时候,我们同样应该懂得做的,是满怀温柔和尊敬,停止与死亡的搏斗。
如果不是有个医生儿子,我的父亲肯定会在医院的病床上,再拖延几天才死亡。
我没有杀死我父亲。是癌症杀死了他。
作者写过一本书:《我不是杀人犯》
网上简介是这样说的:
《我不是杀人犯》讲的是一位22岁的青年因为车祸而全身瘫痪,只有一根手指能动,对他来说,身体已经成了灵魂的牢笼。于是,他靠这根手指与人沟通,强烈表达了希望安乐死的意愿。2003年9月,他的母亲帮助他实现了这个心愿,同时,一位职责本是帮助伤残人士恢复生存能力的医生参与了这一行动。《我不是杀人犯》详细记述了整个事件,同时也写出了他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作者[法]弗雷德里克·肖索依介绍:
弗雷德里克·肖索依(1953~)急救医师,法国贝尔克医院重症监护部负责人,2003年9月为重症患者樊尚·安贝尔实施安乐死。
( 《我不是杀人犯》讲述的是一次安乐死事件,此事件发生后,法国社会激起了巨大反响,由此爆发了在各个层面上的讨论和争议。参与实施这次安乐死的医生肖索依博士与人合作写了《我不是杀人犯》,记述了整个事件,同时表达了他的思考。)
历史上的今天:1921年10月27日:教育家严复殁于福建。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
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康有为称赞严复是“精通西学第一人”。
梁启超称赞严复“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
胡适称赞“严复是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1782年10月27日:尼科罗·帕格尼尼出生在意大利北部
尼科罗·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1782年10月27日—1840年5月27日),意大利小提琴/吉他演奏家、作曲家、早期浪漫乐派音乐家,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之一,属于欧洲晚期古典乐派,对小提琴演奏技术进行了很多创新。
近代和现代人一般用帕格尼尼来形容某种艺术达到高端意境的人,比如
低音提琴上的帕格尼尼:指意大利低音提琴家、作曲家乔瓦尼·博泰西尼
吉他上的帕格尼尼:指巴拉圭吉他演奏家、作曲家巴里奥斯(A. Barrios-Mangore)
钢琴上的帕格尼尼:指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F. Liszt)
小号上的帕格尼尼:指俄罗斯小号演奏家纳卡里亚多夫
长号上的帕格尼尼:指瑞典长号演奏家林德伯格
胡琴上的帕格尼尼:指中国香港胡琴演奏家黄安源
1997年10月27日下午,……签署了《……公约》。
请点击页面左下角的”阅读原文“,谢谢!
“且听风吟,静待花开……”,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