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国古代将职业划分为四类——“士农工商”,工人阶级被排在了末流之中。但相较于商业,因为商人始终在物质财富上高于其他职业,所以工业称得上是实质上的垫底。这种情况放到现在,似乎也并没有真正好转起来,工人依然还是一个看起来不那么“吸引人”的职业,或者说不受人“待见”的职业。
但是事实上,工业并不比其他任何行业低一等,工人也不比任何职业低一级。工业是基础行业,是立国之本,高楼大厦、坚船利炮,哪一个不需要工人去完成。所以工业和工人理应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而如何让人们对工业改观,个人认为教育是极为关键的一环。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大家不重视工业,不重视工人的极大因素。试想现在学校的老师对差学生都说:“不好好学习就去当工人。”连小孩子都不能给予他教育上正确的观念,何谈其他人呢?要知道,一个好的教育制度可以让人们对工业改观,甚至是极大地促进工业的发展。我们来看看德国的教育制度,德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看看他们是怎么培养工人的,看看是如何发展工业的。
德国近代的教育制度始于1806年(普鲁士战败于拿破仑),开创了服务全体公民的义务教育。封建的等级传统加上德国人的务实精神导致封建教育制度结束,分轨制诞生。分规制下一种是与大学衔接的文科中学,另一种是训练平民子弟的国民学校和职业学校。1920年颁布的法律规定:所有儿童接受四年基础教育,四年以后开始分轨。覆盖全民与分轨制两大特征使德国教育效果显著。其义务教育使得德国成为文盲率最低的国家,职业教育则培训出的优秀工人托举起它的制造业。德国小学四年只有四年。四年后学生们分到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科中学。主体中学,(也就是职业学校),其学制5年,即5—9年级。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接受职业培训,没拿到主体中学的毕业证书很难找到职业培训岗位,而在德国没有经过职业培训不能上岗。实科中学,其功能也正是中间性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可以接受职业教育,进入专业学校和专业学院,另一方面成绩很好可以转入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学制6年,即5—10年级,比主体中学多一年,可使主体中学中有能力的学生转入实科中学,获取这里的毕业文凭。文科中学,按照巴伐利亚州的规定:“文科中学学生读完10年级后进行考试,合格者才有资格进入文科中学高年级就读,不合格者转入其他类型学校学习。”
这样的分流制度,学生更早进入了职业学校,使得职业教育在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吸引力,而不仅仅是依附于高考、中考等考试的陪衬。职业学校拥有跟其他文理科学校公平发展的机会。并且,因为职业学校被重视,使得职业学校拥有更多的资源,培训方向众多,培训专业细致。这意味学生拥有更多的种类职业学校可以选择,有更多的专业可以选择。学生拥有更强的职业能力,更好职业专业选择,更多的可以转向高级技术人员、高级技师。而在德国社会中,给予优秀的技工和蓝领更高的薪水和声望。可以说,德国工业今天如此发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育体制造成的,因为对于工业来说,不仅需要优秀的技术人才,而且需要优秀的操作人才。一个好的工人是多么难得,一个好的技师是多么可贵,我相信不需要我赘述。而拥有这么多优秀工业人才的德国,很难在工业上不成功。
要说德国人魔系,但他们确实不急,总是慢慢悠悠的培养着孩子的兴趣,生怕吓到孩子,要说他们佛系,也不像,因为差不多二三年级就让孩子们迅速整理归队,哪些项目,强度,下一步有哪些计划,完全已经考虑好了。
他们对孩子兴趣或者特长的培养,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既不是为了藤校加分,也不是为了广撒网凑个热门或者专挑冷门,他们是比较现实的希望孩子至少有一项运动一门乐器傍身。
而每一项运动都需要投入时间训练,年龄越大竞争越激烈。这里的出成绩根本不必是奥运级别,也不是职业运动员,在德国几乎每项儿童运动都有排名。
比如乒乓球,一旦参加联赛(只是加入乒乓球协会而已,协会会组织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维护兴趣为主,初期比赛为了了解规则增加成就感,辅佐每周必练),从区域赛开始到大市到州继续往上都有排名积分,比如手球这样的团队运动,每一场Turnier比赛也都是有区域排名的。
每一项火热的有着良好排名的背后,都是一个个不佛系的德国爸妈。学校的兴趣班不痛不痒,基本上就是打酱油,但是校外的兴趣班一点也不含糊。
甚至,好口碑的地方要采用秘密内部报名,之后才官网公布位置。事实上,几乎每个德国小学二年级以后的孩子,都有至少一项专注的运动,多则三四项。
网球一对一或一对二训练才能很好纠正动作,乐器需要私教,游泳需要场地,篮球足球如果有小学组队训练倒是不错,但是团体运动往往需要强大的后援团来协助比赛,老师很少会花业余时间来组织参加比赛,但是好的运动协会会。
德国小学已经不同于幼儿园了,幼儿园是让孩子们的眼界大开,身体舒展,而小学生的大部分兴趣课都是走在特长的路上。
德国人很擅长挖掘每个人的特长,丰富多彩的“兴趣课”面向所有的适龄儿童。
除非你认为学游泳会扑腾淹不死就行,国际象棋会下棋懂规则就行,篮球会投篮看得懂比赛就行,否则专业协会才是协助兴趣发展最好的机构。
德国父母不把特长出成绩当作升学的宝剑,更加看重过程中的强身健体,发挥特长,加强社交,学会团队,荣誉,失败,坚持,想象力等等无数好处,他们重视传统的协会活动,协会也很争气,热闹的协会各项活动安排超级积极。
这里的“兴趣班”早就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兴趣的浅尝辄止,幼儿园最后一年和小学一年级是最适合大撒网试课的时期,喜欢什么,擅长什么,都需要家长多个心,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佛系和魔系之间多了一个德国人。
来看兴趣爱好的分布,体育类占到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被艺术音乐类,机器人或国际象棋等动脑类瓜分。
体育
真正好的教练,有步骤的针对孩子的训练,有计划的比赛,一定是在强大的各个运动协会Verein里。普通小学的兴趣班达不到协会的力度,人手也不够。
这里训练多,却并不等同于不重文化课的体校。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在德国还是以学习为主的。这就是为什么奥运会上会有外国运动员,正式的身份是医生,是职员,而运动不是他们终其一生的职业,只是特长。
我们有遇到单项协会对三四年级生不感兴趣的状态。这些孩子五岁多就开始一起磨合,从最初一两年的玩球,协调训练,到后来的参加娱乐为主的小型比赛,到二年级时开始参加区域性的排名赛,团队越来越默契,规则也很熟悉,现在再加入也是欢迎的,但是完全新手的孩子是不太跟得上节奏的。
这当然与这个球队的口碑相关,好的球队早就爆满,甚至很多很远的村子来的同龄孩子,如果板凳队员都足够了,自然不感兴趣零基础的空降兵。
机器人STEM类
小学下午的兴趣课多与外面机构合作,比如机器人课非常初级,重点是在启蒙而不是有系统的深入,真正感兴趣的孩子去了,反而找不到最适合他们的内容。但是这种普众班后发现,完全最初级,稍微往前一点的难一点的内容都没有,老师不会为了拔高而关注这些孩子的需求,而是关注那个最慢的人。
艺术音乐类
不少五岁多的孩子已经开始参加音乐学校的多乐器尝试。半年时间每个月尝试一个乐器,有钢琴,小提琴,吉他,架子鼓,横笛等等,为下一步确定深入学哪个乐器做准备。
到一二年级的时候,已经有很多孩子进入一对一的乐器学习了。虽然音乐学校教的又慢又基础,尽量以孩子兴趣为主,但仍有很多低龄儿童已经磨拳擦掌开始参加比赛了。
德国青少年乐器比赛U7(不满七岁)的儿童组,主要集中在俄罗斯等东欧,以及中国,韩国等亚裔儿童。七岁以前的孩子练两年钢琴,五岁开始的话,光是在小学里一周下午熏陶一次,怎么可能够用?
虽然小学的兴趣课开心无压力,但是一般德国小孩会有至少1-2个坚持的运动,平时的训练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到四次,到三年级以后周末会有很多比赛。
时间分配就很重要了,你是不是完全没想到德国人在面对孩子教育时也并不那么佛系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