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听书学理论《习近平用典》接力诵读第194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听书学理论《习近平用典》接力诵读第194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阅读量:3876849 2019-10-28



听书学理论
《习近平用典》接力诵读第194期:
涉浅水者见虾,
其颇深者察鱼鳖,
其尤甚者观蛟龙。
书目介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并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人民日报广大读者普遍反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光芒,尤其是所引用的古典名句,寓意深邃,生动传神,极具启迪意义。同时提出,在学习重要讲话(文章)过程中,受自身传统文化修养所限,对文中所用典故的历史背景缺乏认知,对其现实意义把握不准,唯恐影响对讲话(文章)精神的深刻理解。
        据此,人民日报社特别组织编写《习近平用典》一书,旨在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对典故的背景义理进行解释,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文章)精神,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精髓。
       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主持本书编写并作序,副总编辑卢新宁和评论部杨健、张铁、范正伟、詹勇、李拯等撰写解读文字,杨立新撰写典故释义文字,刘春雷负责书稿校订,董伟、鞠天相、曹腾、蒋菊平、赖凌丽、高亮、王怡等承担核对、编辑、出版工作。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
作者:人民日报社评论部
出版社:人民日报社
120-121页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山西财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018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班 齐杨 诵读
诵读人简介:
齐杨
来自山西财经大学2018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班,现任班长,院学生会绿动志愿队部长,长青社社长,2018级山西财经大学"红色新青年"成员。喜欢阅读,拍照,唱歌,演讲朗读主持,旅游,品尝美食等。很高兴成为红色新青年的一员,缘分让我们相遇在山西财经大学,让我们共同前进,一起加油吧!
■ 解读
水有深浅,物有异殊。浮于表面,所见不过鱼虾之属;深入下去,方睹蛟龙之大观。习近平与广大新闻工作者分享这句话,寄望于每一位编辑记者都能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判断、善于辨别。新闻舆论的活力在于发现,眼力就是发现力。有些新闻工作者“有眼不识荆山玉”,挖掘不到有价值的新闻,原因就在于眼力不够。有人说,看见不只是眼睛与事物的相遇,而是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情感诉求与事物内在机理的融合。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足以安放每一位编辑记者的新闻理想:留守儿童的个体关怀,城乡鸿沟的社会弥合,治理现代化的国家道路……这确实是一个既能感受个人命运浮沉,又能思考国家发展大势的时代,其中蕴藏的新闻宝藏正期待着发现的眼睛。正因此,习近平对“发现”的强调,更能给广大新闻工作者带来触动。 
■原典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儒生不博览,犹为闭暗,况庸人无篇章之业,不知是非,其为闭暗,甚矣!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 无闻见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故入道弥深,所见弥大。
       ——〔东汉〕王充《论衡·别通》
■释义
《论衡·别通》讲的是如何识别“通人”。王充认为“通人胜儒生”,并将二者定义为:“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通人积文十箧以上,圣人之言,贤者之语,上自黄帝,下至秦、汉,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备矣。”可见,“博览”是成为通人的必备条件。
王充认为博览与否影响到识见深浅,人若不博览群书,就不能通晓古今、识别事物、分辨是非,就会“目不见青黄”“耳不闻宫商”“鼻不知香臭”。然后说道:“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王充把涉水分为“浅水”“颇深”“尤甚”三个层次,而所见之物愈深愈奇,并说明缘由:“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从而得出结论:“故入道弥深,所见弥大。”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