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聊聊《少年的你》电影本身、融梗以及校园霸凌

聊聊《少年的你》电影本身、融梗以及校园霸凌

阅读量:3881284 2019-10-28


Hi,这里有提升你幸福感的一切

周六上午去看了《少年的你》,看时数次落泪,它打动了我。那些以为自己已经忘掉的往事一件又一件翻涌出来,压抑自我的青春期,曾遭受过的霸凌…于是我就发了条微博。

很快被告知说,这片子的原著有融梗抄袭东野圭吾的问题。我于是去看了原著,也查阅了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著作权侵权的资料。
这篇就想聊三个话题,一,是对电影的观感;二是对原著融梗怎么看,是否认为是抄袭;三,对电影《少年的你》触及到的校园霸凌问题的思考。
PS:我和《少年的你》无任何利益相关。
以下行文会有剧透,介意的同学不要往下看了。
01
对电影的观感
警察在解释为什么北山会替陈念罪时说了“你我是不会,但他们还是少年。”
这是给全片定调之语。
只有“少年”这个人物形象立起来了,只有演员把“他们”和“我们”,也就是少年和成年人的区别度,演出来了,这个片子里所要讲的故事才能成立。
而周冬雨和易烊千玺很好地完成了表演。他们演出了少年感,以及少年之间那种至情至性的关系。

你能感觉到他们之间的火花和联结。你会相信这两个孤立无援的人,真的是相依为命。这种少年情爱里,还有义气、决绝、孤勇和自我牺牲的一面。
他们面对审讯,能挺住,不是因为他们心机深沉,料事如神。
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志虑单纯,他们单纯相信对方,会跟自己一样,死扛到底。“只要你赢了,我就没有输。”

电影镜头、画面,搭配音乐,也让情绪渲染到位:孤独少年之间的羁绊;青春里的动荡、孤立无援;升学的巨大压力;被强者肆意折损的少年自尊;当恶意如影附身般难以摆脱时,人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哪怕扯着自己头发也要把自己从污烂现实中拔起,不顾一切也要改变自身命运的决心……
所有这些复杂情绪都融在片中。

电影相比原著,在情节处理上,会更具有社会视角。它会侧面描写霸凌者们的家庭情况,让人意识到家庭教育的缺位对于孩子人格发展、出现霸凌行为的影响。比如魏莱妈妈的势利,爸爸的冷漠。这都是原著中没有提及的。有了这些细节,魏莱的坏,会坏得有源头,有立体感。她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恶之符号,而是一个能站得起来的人物。
一些桥段设计,也会给人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感,没有让观众一下就能猜中故事走向。比如魏莱一伙人追打陈念,陈念情急之中躲进垃圾桶的桥段。因为之前有出现过陈念一直在慌张拨打手机的情节,我当时看时心想“糟了,她手机会响。”这一响就暴露了。
果然她手机响了,但我没想到的是,唯一站在垃圾桶旁听到手机响的女生徐渺,会帮陈念隐瞒过去。

这个故事里也能让你看到不同阶层所生活的不同世界。魏莱这种家境优渥的女生,不会懂陈念为了拯救自己和妈妈的生活,付出了多大努力;没有被列入霸凌目标的优等生李想也不会知道陈念遭遇了怎样残忍的身心伤害,他只会说“熬过去就好了”……
而陈念也不会懂北山所生活的那个街头世界是怎样的丛林法则、阴森血腥,那是更赤裸的暴力;陈念的生活是很悲惨,父亲消失,母亲欠债被债主堵门追讨,但她起码还有学上,她还可以通过高考,考上好大学,离开这里,创造新的命运。
而因为家庭变故辍学的北山,连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都没有。

影片中有一个对话,陈念说,“老师押题可准了”时,北山问“什么是押题”。之后为了掩饰自己薄脆的自尊心,假装不稀罕知道答案。我看到这,眼泪就下来了。
有一些人习以为常拥有的事物,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是触不可及的。同样的青春,不同的命运。
有些花还没有开放,就被踩烂了。

最后的结尾,昔日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成为了有能力保护他人的人。陈念当了老师,守护被霸凌的学生;北山和当年一样,跟在陈念身后,继续守护她。
这是这一次,他不用戴帽子来遮掩面容,也不用走在道路另一边的阴影里,而是可以走下阳光,可以正视摄像头,微微笑着。
这个尾巴无疑是非常光明的,会让那些想要看happy ending的观众觉得欣慰。但这样童话的结尾,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表达力度。在现实中,那些饱受摧残的少年,真的能熬到这一天吗?
02
融梗争议
我去看电影时,并不知道这片子原著有融梗东野圭吾。

我看到陈念让北山保护自己,北山在她身后跟着。陈念说“我们一定可以肩并着肩光明正大地走在大街上”,我会想到东野圭吾《白夜行》里亮司的愿望:“在白天走路。”想到小说里,寄托亮司期盼的那张剪纸图案: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手牵手。
我当时就想,之后情节会变成北山为了保护陈念,要替陈念顶罪吧。后来果然出现了这样的桥段。
这种因为似曾相识,而提前被剧透是我没预料到的,会影响我的观影体验。这也是为什么观众会对电影的原创性有要求。因为我们进电影院,不是想看已知桥段,是想得到新鲜信息。但因为这部电影本身有其他优点,比如演员表演、光影音乐、镜头调度,细节设计,所以整体而言,在观看时,它依然会感染到我。
后来被网友普及了这片子融梗的事之后,我把原著《少年的你,如此美丽》看了一遍,也重温了一下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和《恶意》。因为网友说被融梗的是这三部。
我又去查了下法律条文以及司法实务中对抄袭的判定。
先说结论,《少年的你,如此美丽》这个小说的写作灵感,包括核心人物的关系设计,剧情悬念的设计上,能看出有模仿东野圭吾的小说《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这也为什么它会引起道德争议。但是在法律层面上,它它很难被认定为抄袭。
要在法律上认定为认定抄袭,需要对“作品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全面的比较。只有当两部作品塑造其角色的主要手段,包括性格、人物关系及情节等存在整体上的相似时,才能认定构成著作权侵权。”(《同人作品”与著作权侵权认定标准的冲突与出路 ——金庸诉江南案回顾》作者魏斌)
具体来看,《少年的你,如此美丽》和《白夜行》的话,前者从后者那融来的梗是男女主角的共生关系。

《白夜行》中用枪虾和虾虎鱼的关系来比喻雪穗与亮司之间的共生——“枪虾会挖洞,住在洞里。可有个家伙却要去同住,那就是虾虎鱼。不过虾虎鱼也不白住,它会在洞口巡视,要是有外敌靠近,就摆动尾鳍通知洞里的枪虾。它们合作无间,这好像叫互利共生。” 

《少年的你,如此美丽》换了一个比喻,用小丑鱼和海葵作比“当小丑鱼遇到危险,海葵用自己的身体将它包裹,使它免受其他鱼类攻击。而行动不便的海葵借助小丑鱼做诱饵,吸引鱼类靠近,进行捕食。小丑鱼也会把自己的食物与海葵分享。”以此来写小北和陈念的共生。
在共生关系和男生愿为女生牺牲之外,如果再去看故事环境、人物设定等,你会发现都存有不同之处,这就很难达到法律上对抄袭得是“整体相似”的认定标准。很多人可能会说,怎么不同了,明明看起来很像啊。

但法律不是只关注二者相似的地方,法律还会看相似程度是否达到整体相似,并且还去关注二者的不同之处。
举例来说,很多人可能觉得,雪穗和陈念很像,都是遭遇不幸,被少年保护。但法律会考察,具体到人物塑造上,雪穗是一个不会爱的人。她在知道亮司的死之后,一次都没有回头。她会不择手段除掉要暴露她不堪过去的人。会让小北充当自己的杀人帮手。雪穗遭遇的是亮司父亲的性侵。雪穗是妖冶的恶之花。

而陈念虽然看到黑暗,但并没有选择弱肉强食那一套。她内心依然向善。她遭遇的创伤事件是校园霸凌。陈念会关心他人,会不顾自身安危,告诉警方是谁霸凌了胡小蝶,导致了小蝶的死,也会在意小北的安危。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少年的你,如此美丽》对《嫌疑人X的献身》之间。二者也是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更多不同之处,这就很难被界定为法律意义上的抄袭。
比如,男主都愿意替女主牺牲。但《少年的你》中,男女主角是相爱的,而《嫌疑人X》中,只是石神对女邻居的单恋。
比如,都有人执着于让真相大白,但是各自想让真相大白的动机并不相同。
在《少年的你》中警官认为,如果任由小北替陈念顶罪,陈念后半辈子都难以心安。而在嫌疑人X,汤川学教授则是不想让石神牺牲的太不值得。他明知道告诉女邻居会让其“终生背负比现在更大的痛苦,但即使如此我还是不得不告诉你。如果不让你明白他有多爱你,是怎么把全部的人生都赌下去,那他未免牺牲得太不值了。”

有网友说少年还融梗《恶意》,这个我倒是没看出来。《恶意》主旨是讲人心诡谲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对他人的嫉妒让人作出怎样疯狂的事。《少年的你》则更偏向于讲校园霸凌造成的伤害,以及两个少年之间极度信任的关系。这两部只是都写到了校园暴力而已。而校园暴力是一个大家都可以写的题材。没有谁可以独占。
事实上,我自己其实也有困惑,到底该怎样看待融梗这种行为呢。
融梗不是一个法律词汇。它本身就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我感觉比较像是“拿了”别人的创意、点子,为自己所用。但目前我国法律对创意是不予保护的。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第16批指导案例中写道“按照著作权法保护作品的规定,人民法院应保护作者具有独创性的表达,即思想或情感的表现形式。对创意、素材、公有领域信息、创作形式、必要场景,以及具有唯一性或有限性的表达形式,则不予保护。”)
之所以这样规定是为了保护大家的创作空间。举例来说,如果现在把男女主角之间有相爱相杀关系这一创意列为保护对象,那就意味着,其他人不能再用相爱相杀关系这个创意去写作。这会把很多作品扼杀在摇篮状态。
如果回到道德层面讨论,在艺术创作中,这种用了他人部分作品构思,来写自己的故事,是把它划归于剽窃,还是借鉴,还是致敬,也有争议。
比如,金庸的小说《连城诀》和《基督山伯爵》,在情节上也有相似性,都是平凡男子突遭冤枉,进了大牢,在牢里得到高人指点,学到一身本领,还获取了宝藏信息。出狱后脱胎换骨,逆袭成功的故事。那金庸这也算是融梗吧。


比如,诺兰《盗梦空间》和今敏的《红辣椒》在故事创意(侵入他人梦境)、多层梦境的展现方式(电梯),包括在走廊奔跑等画面处理,都有相似的地方。
之前媒体的报道?
也有人因此指责诺兰剽窃今敏,而诺兰自己一直说从来没有看过《红辣椒》。今敏对此评论,无法理解有些人明明受了他人影响,却死活不承认。
今敏还指出过《梦之安魂曲》有“引用”《未麻的部屋》,分镜?非常相似。而梦的导演达伦则认为自己是致敬?。
百度贴吧上对于此事的讨论?
包括《嫌疑人X的献身》中犯罪手法,也有人觉得在作案手法的设计,涉嫌抄袭了阿加莎的《藏书室女尸之谜》。这两本书我都看过,我觉得只是在设谜上有用到偷梁换柱的方法。但两者在立意、人设、剧情上有诸多不同。如果只凭作案手法这一点,就说抄袭,我觉得不利于创作自由吧。
在谈到艺术独创性上,毛姆说过,“人们创作小说、故事、戏剧、史诗已有几千年历史,一个小说家能够创造出一种新型人物的机会,可说微乎其微,回顾整个小说史,我所能想到的唯一具有独创性的人物,就是堂·吉诃德。然而,即便是他,我还是毫不惊讶地听说,有个知识渊博的批评家已为他找到一个古老的祖先。因此,只要一个小说家能通过个性来观察他的人物,只要他的人物个性鲜明,而且鲜明到足以让人错以为他是一种独创的人物,那么这个小说家就已经是很成功了。”
毕加索说过一句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更有冒犯性的话:“好的艺术家抄,伟大的艺术家偷。”(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我理解是,所有的艺术作品多少都有受到前人的启发、影响。抄是创作者和大家都能看出来的;偷是私下的,是创作者自己知道,但大众不知道的。
当你借鉴痕迹非常明显,自己写的水准又不如被借鉴作品时,很容易引起争议。但如果你不是生硬照搬,而是把他人东西吸收消化后,和自身经验融为一体,再去推陈出新,那读者也会买单。

回到《少年的你》原著这次沸沸扬扬的融梗事件,我觉得可能有一个原因是,这作者有多部作品都被网友指出有“借鉴”他人。如果她只有一部作品有“借鉴”,大家可能也不会那么愤怒。
说白了,这是一个原创才华被网友打了一个大大问号的作者。而她又受到了影视版权方的欢迎。这让难免就会忧虑,这是否会打击其他作者创作的热情。
这次的舆论风波,如果乐观来看,会促使更多影视公司在购买版权时,考虑原著是否存在侵权争议,可能也会更在意原作独创性的高低。
融梗是一个无法通过诉诸法律得到清晰答案的道德判断题。由于不同人的道德观念受既有经验影响,自然对此事有不同的判断,于是舆论场上就会有不同的声音:有人可能觉得“这片子原著抄袭,电影我也不看了”;也有人觉得“原著没抄袭”;还有人觉得“原著抄了,但这不影响我对电影的看法”……
我觉得重要的不是一定要让别人跟你的价值观同步(你无法按下每个人的头),而是检查自己观念背后的论点、论据是否合理,打磨和思考自己的价值排序,在生活中践行自己的原则。
03
校园霸凌
为什么会有校园霸凌?
“(霸凌事件发生后)你去找校长,校长让找班主任老师,老师让找家长,家长说自己在深圳打工呢,一年就回来见孩子一次,让你找老师,你怎么管?”老警察的这段台词其实触及了形成校园霸凌问题的社会结构性问题。
陈岚在《我们为什么被霸凌?》一书中写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6100万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被遗弃在家乡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甚至索性没有监护人,年纪很小就住校。这样身心俱创的孩子很容易成为问题儿童,要么霸凌别人,要么被别人霸凌。
被霸凌时,他们无法获得家庭支持;霸凌别人时,他们无法获得有效的管教约束。这或许是中学校园里霸凌事件愈演愈烈的大背景。”
剧中,在警方介入调查后,学校对于霸凌小团体的处理方式是停课,但依然让他们参加高考。
研究显示,这种把霸凌者驱逐出校园的方式,无助于解决霸凌行为。因为那些被开除者,还是可以在上、下学路上欺负他人。老师也会因为不想让霸凌者承担如此严重的后果,而倾向于对部分霸凌行为隐瞒不报。

《少年的你》中后续的剧情走向,也体现了这种方式的无效性。
那如何消除霸凌呢?
关键可能在于创造出一个相互尊重、善待彼此的环境。
如何创造呢?
老师、家长这些大人们应该以身作则。
可问题在于有些家长、老师自己本身就是就会拜高踩低、不懂平等待人,甚至有暴力倾向。

电影里有这样一个情节“霸凌小团体被停学后,其中一位霸凌者罗婷的爸爸来学校求情。他当着老师、同学的面,痛打罗婷。在公开场合都敢打骂孩子,不难想象,平时在家关起门来,罗婷爸会怎样打她。
魏莱妈妈对魏莱的教育是把人分三六九等,看人交朋友。她父亲,因为魏莱上次高考失利,一年都没有跟她说话。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冷暴力。父亲的行为,对魏莱释放的信息是:“我对你的好,对你的爱,建立在高分基础上。当你考不到高分,你就一文不值。”
这会摧毁一个孩子对亲密关系的安全感。她即便得到高分,内心依然时刻会被“不被爱”的感觉啮咬。而魏莱会不会是在霸凌他人的行为中发泄自己的愤怒呢?
研究显示,霸凌者往往也是家庭暴力和情感虐待的对象。
“年幼的孩子如果不被关爱珍视,不被允许表达情绪,也没有其他渠道疏解压力,就容易将自己的愤怒、失望、压力……尽情发泄在比自己更弱小的孩子身上,而对方的毫不反抗、逆来顺受,会激发起施虐者更强烈的恨意——你为什么不反抗——内心深处,施虐者其实是在憎恨自己无力反抗现实的事实。”《我们为什么被霸凌?》书中写到。
柴静说过一句话,我很喜欢,“一个好的世界不会凭空而来,它需要人人参与创建,大人怎么生活,孩子就怎么游戏。”

- END -
edited by Lucia
猜你想看
补水安瓶、电脑支架、取暖神器、有趣展览、小众好书、9.1分英剧和9.5分综艺|读者分享第255期
“不爱了”和“想好好爱”是一回事|《浪漫的体质》养生神器、复古腰带、二手书店、游戏、摄影app、9分韩剧和好书|读者分享第256期

商务合作 请联系邮箱
yakicreator@foxmail.com
或 微信:wuweiquai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